【呼延氏网新闻】三兆村"呼延姓氏"探访

    中华呼延氏网 2013年11月26日 呼延氏


呼延启民告诉记者呼延姓氏集中居住的三兆村西门范围。看着他的相貌,容易让人联想到匈奴。

  从史料上可知,由于战乱、商贸等原因,历史上曾有大量的外地古老民族移居西安,但经过千百年的融合,这些古老民族后裔如今多数已经不知道自己远祖的身份,人们也分不清这些后裔的祖先来自何方。然而雁塔区曲江街道三兆村呼延启民等人坚信自己是古代北方匈奴后裔。果真如此吗?记者多方采访有关人士,以求证其说法的可信性。

  曾在杜陵陵庙遗址处“吃坟社”

  在三兆村这个5000人的大村,呼延姓氏者近千人,多居住在村西门里。

  从三兆村西门往南三四里,就是汉宣帝刘询的杜陵。汉宣帝杜陵东北约400米处有一占地约7亩的高岗。

  68岁的村民呼延长久告诉记者,当地人习惯称那个高岗为呼家坟。从小老人们告诉他,他们呼延姓氏祖坟在那里。以前此处地形呈不高的穹窿状,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鳖盖”,“文革”期间平整土地时削平,几年前成了果园。

  8月16日,记者跟着呼延长久到现场观看“鳖盖”。此处周围有坎,地势略高,上面基本是平的,载有葡萄树。在其西侧的路边,立有“杜陵陵庙遗址”石碑。

  54岁的呼延启民说,从小就听长辈说,三兆村呼延姓自古有“吃坟社”的习俗,每年清明和寒衣节,三兆村呼延姓氏、包括由三兆村分到外地的呼延姓氏,都要汇聚到“鳖盖”上祭祀祖先。

  不过,坟社祭祖活动到解放前后就终止了。在呼延长久的记忆中,他没有见过“吃坟社”活动,也只是听说。

  75岁的呼延义上过两次老坟,即参加过两次坟社祭祖活动。他说,过去呼延姓氏有20亩公田,由一家种植,唯一条件是承担每年清明、寒衣节两次坟社饭。上老坟时,每家去一个代表,同时请上乐队去游坟,烧完纸,回到村里吃“十全”席面。吃完席,每人还带走5个蒸馍。1952年土地分到私人手里后,再没有搞过祭祀活动。

  家住三兆村西门后街81岁的呼延定告诉记者,过去呼延姓氏有30亩公田,从明朝开始就不上皇粮。呼延家族过去规定,寡妇不能将男孩带走,姑娘不能招女婿;谁没有后人,由坟社养老,直至送葬,此人房产归坟社。呼延家每年祭祖举行坟社活动时,人们一吆喝,大家都去了,但只能男人去,女的不能去。卖饸饹的挑着担子跟着一起上呼延家坟。参加祭祀活动的人每个人可以吃一碗饸饹,饭钱由呼家公田和无量庙15亩地积攒的钱支付。他小时候吃过两次坟社,当时小,也不管烧纸等祭祀活动,只管吃饭。在上世纪30年代,由于呼延家内部的一场官司,官府发现呼延家还有30亩地不交田赋,便责令从此交田赋。1944年后他到村外打工,再没有参加过坟社活动。


  祖坟朝向哪里

  研究了10年三兆村呼延姓氏来历的呼延启民认为其先祖为匈奴的证据之一,是“鳖盖”处呼延姓氏祖坟方向为西北方向。确定其方向的依据是祖坟上的石羊朝向西北。

  关于呼延家坟石羊,当地有个传说。

  有一年发生干旱,三兆村的地在塬上,庄稼旱死,“鳖盖”上的石羊显灵,跑到浐河畔一村的水稻田吃秧苗。当地村民为眼前景象所迷惑。其被践踏、啃噬面积之大,不是几头牲畜所能为。如果是来了一大群牲畜,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么大一群牲畜没有人看到?村民昼夜派人监视。一夜果然发现有羊来偷吃稻秧,村民便追赶,一直追到“鳖盖”,羊突然不见了,留在眼前的是一对石羊。村民恍然大悟,原来是呼延家坟前的石羊显灵,夜间偷吃水稻。村民找到呼延姓氏人索赔,但没有结果,他们一怒之下砸掉了其中一石羊的头。就这样,“鳖盖”上的一个石羊从此少了半拉头。

  呼延启民说,他看到的石羊朝向西北,而且石羊呈跪卧状,表示匈奴臣服汉朝。

  但呼延定说,他小时候见得石羊都倒了,没有明确朝向。

  在呼延义的印象中,两个石羊头朝东。

  50岁的呼延保民说,解放后平整土地时将石羊抬回村里一寺庙处,前些年不知去向。

  后代的墓为何朝向西北

  呼延启民提出,不仅祖坟朝向西北,而且后来三兆呼延姓氏家族人的墓都朝向西北,有“头枕宣帝陵,脚踏大雁塔”之说。而且在三兆村民实行火葬之后,三兆呼延姓氏人的骨灰墓穴朝向依然是西北。

  呼延定告诉记者,“鳖盖”上祖坟朝向说不清,因为都是老坟,坟头很小。但三兆村呼延姓氏后来的坟,的确都是朝向西北。他认为这种朝向是由当地地形决定的。这一带东南高,西北低。他小时候阴阳先生选墓址,都是朝西北。

  三兆村东门67岁村民吴东桂说,三兆村村民过去埋人,无论姓氏,要请风水先生看。由于这一带总体上是南高北低,所以有“头枕终南山,脚踏大雁塔”的说法。

  记者查阅有关资料,根据目前专家、学者研究情况,呼延姓氏源出两个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匈奴和鲜卑。呼衍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之一,同时为匈奴族部落名。东晋时期该部落进入中原后改为呼延氏。呼延亦为古代鲜卑族姓氏之一。另外,在晋代,鲜卑人稽胡楚因立功被皇帝赐姓呼延。

 三兆村呼延姓氏人属于哪一种?

  呼延根胜说,被本村人称为“老队长”的呼延邦富老人有文化,曾说他们是匈奴的后裔。他十多年前去世,如果活到现在也100多岁了。

  呼延定过去听老人讲,他们的祖先来自山西,也有人说来自陕北。但他也曾听在外工作的本村人呼延明志说,他们的祖先来自北方草原。60岁的曲江街道五典坡村民王更正在三兆村上的小学,他也曾听呼延明志说,王昭君和亲后,匈奴呼延家族人迁往长安,后到了三兆。

  呼延义说,有传说,他们是从山西大槐树来的。

  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呼延思正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三兆村呼延姓氏家族来历。当年年过七旬的村干部呼延九如告诉他,他们家族来自北方。其他呼延姓氏村民也称他们老辈子是从北方来的。呼延思正认为,属于鲜卑族的呼延姓氏少,三兆村呼延姓氏人最有可能是匈奴人后裔。

  记者发现,凡是明确说呼延姓氏是匈奴后裔者,都是有文化、看书多的人。

  呼延姓氏人的特点

  呼延启民认为,三兆呼延姓氏人保留有匈奴人的特点,高鼻者多,方脸庞,胸毛茂密,而且有的人很像蒙古族人。从性格上讲,呼延姓氏人耿直,说一是一,说二是二,爱打抱不平。当然,由于千百年来的通婚等,已经发生变化,特征不是很明显了。

  记者想在三兆村西门附近一带观察呼延姓氏人总体特点,但由于迁来大量附近拆迁户和经商人员,分不清哪些是当地人,哪些是外村人,难以观察。不过记者注意到,呼延启民等呼延姓氏人的确鼻子较高。

  三兆村东门村民吴东桂说,呼延姓氏人总体上北方人特征明显,身材高大,鼻子高、胡须多,而且团结。

  呼延根胜认为,呼延姓氏人心直口快,脾气暴躁。

  呼延姓氏何时定居三兆

  为搞清祖先来历,如今担任雁塔区书法协会三兆村分会主席的呼延启民查阅了大量书籍。呼延启民告诉记者,老人们传说,他们的祖先吃皇粮,不当兵。他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匈奴送到汉朝被押的人质。先祖应当是汉朝时期的守陵人,后来搬到陵下现在的位置。他曾从史料上看到,在汉朝时,“鳖盖”处曾用地名“呼家营”,不仅说明曾有军队在这里扎营,而且说明那时就有呼延姓氏在这里居住。

  根据三兆村史草稿,唐初三兆村只有东门、南门一带住有人家,西门、北门一带除骠骑大将军陈道生墓外,其余均为农田。五代末年,呼延姓氏定居西门,自此西门才有了人家。

  呼延长久说,他听老人讲,呼延姓氏家族过去住在北边的安坟沟,刚好在汉杜陵邑的范围内,后来才迁到三兆村。从明代开始,祖先入葬“鳖盖”处。大约1974年前后平整土地时,出土了明代的主事呼延恭墓。

  三兆村人、西安培华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车宝仁教授认为,根据《咸宁县志》《长安、咸宁两县续志》等史料记载,三兆村呼延姓氏最早的祖先应为明朝时曾担任某地主事的呼延恭。如果说呼延姓氏汉代就到了三兆一带,也有依据,因为汉宣帝时在这里就建了杜陵邑。当时南匈奴有人定居长安。宣帝以后,西汉皇帝不再设置陵邑,因此迁徙杜陵的官宦就长期定居这里。

  “鳖盖”处墓主是谁

  呼延保民说,他的爷爷在世时曾给他讲,“鳖盖”处过去有金蚂蚱,白天看不见,晚上发金光,但抓不住。

  三兆村呼延姓氏人过去为什么会在杜陵陵庙遗址这么神秘的地方祭祖?是因为他们的祖先自汉代给皇家守陵后,就忠心耿耿世代相传,形成了千年习俗,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呼延启民认为,“鳖盖”是汉朝时一个大墓,埋葬着呼延家族中一个职位很高的人。因为这个墓离杜陵最近,其他陪葬墓都比它远,说明墓下的人地位高。由于他们的先祖匈奴人不像汉人立坟头,所以墓不高,因此人称此地“鳖盖”。呼延启民还把“鳖盖”叫呼延冢,并说这是老人的叫法,说明这是一个人的墓葬。

  呼延根胜说:鳖盖处土质很硬,像夯打了一样,拖拉机都翻着困难,所以人称“鳖盖”。这说明,“鳖盖”经过人工处理。

  三兆村中有传说,村中张姓先祖是汉朝御史大夫张汤;车姓先祖是汉丞相车千秋;赵姓先祖为汉著名将领赵充国;陈姓先祖为汉骠骑大将军陈道生。由此认为,呼延姓氏先祖也应是汉朝一个地位不凡的人物。


  “鳖盖”处墓主是谁?

  没有人说得清楚。

  呼延启民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呼延氏族有家谱、祠堂,但后来家谱失传,祠堂被毁。他曾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可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历代史料都是有利当朝皇帝的,不利他们的肯定不记,甚至歪曲。呼延启民曾让儿女到网上查找,也没有结果。他认为墓志可信度高,因此这些年注意看考古杂志,重视墓志的出土,目前还没有得到有用信息。

  从记者所看到的有关资料中,无论是杜陵陪葬坑还是当年迁入杜陵邑的达官显贵中,没有发现呼延姓氏者。

  杜陵文管所所长王京平告诉记者,“鳖盖”处不可能是一座汉代的大墓,经过考古勘测,那里是为杜陵进行祭祀活动的杜陵陵庙遗址,台基约为70×70平方米,出土有瓦当,朱雀、青龙纹饰的空心砖,素面和几何纹、回形纹、乳丁纹铺地砖等。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大道,分别通向杜陵陵园和皇后陵园。

  呼延姓氏已分布到多个村庄

  呼延定说,三兆村呼延姓氏最早分为三股,后来分为许多支脉,如今很多人已经说不清自己属于哪一辈、哪一股的了。

  三兆村的呼延姓氏已扩散到许多地方。

  灞桥区新合街道有呼家村,北临近渭河,210国道将其分为东西两村。东村的呼延姓为多,村口立有一碑,上书大字“呼延东村”,背面刻写“明初以呼延姓得名呼延村,后有于、韦姓迁来而称于韦堡,清代称凤头村,民国演变为呼家村”。在这个约300多人的村里,呼延姓有约10余户、50多人。村民呼延英等人称他们是从省城南之三兆村迁徙来的。

  从呼家村向东约七八公里渭河北岸,是临潼区北田街道西渭阳村。全村约有1800人,呼延姓者约有百余人。年过花甲的村民呼延新权说,大约在140多年前战乱时期,呼延姓氏从渭河南呼延村迁移到此。最早只有一户,以后逐渐繁衍,至今有20余户。

  呼延长久说,户县、咸阳钓鱼台也各有一支。他曾在青龙寺刘家庄见到呼延姓氏人。他们说,过去他们到三兆村祭祖。

  呼延启民想以后自己上网,认识更多呼延姓氏人,从而了解更多信息。

  曾担任过村干部的呼延保民说,无论呼延姓氏祖先是谁,来自哪里,三兆呼延姓氏保留的文化、民俗需要赶快记录下来,不然随着老人的去世,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文化可能会永远消失。



分享按钮>>【呼延氏文化古迹】呼延氏家谱文献
>>【呼延氏网新闻】三兆呼延姓 世代守皇陵